编辑:Diane Hoo
校对:Arain
CIG Labs 出品
众所周知,以太坊合并或成为本年度或是下半年,加密领域最大的事件,那么以太坊合并可能会带来哪些机会和风险呢?本期我们邀请了 Arbitrum 的亚太区工程师 Jason Wan,Hashquark 的 KS,以及特邀嘉宾以太坊仅 12 岁的开发少年 Huang Zheng 同学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以太坊合并前夕的探讨!
讨论的话题包括:
以下为 Space 嘉宾讲话摘录:
Jason Wan:
以太坊合并是指一次共识机制的变化。以太坊目前有两条链,一条是我们一直在使用的 PoW 链,另一条是 2020 年 12 月 1 日上线的 Beacon Chain 信标链,上面运行的是 PoS 共识机制。以太坊从 PoW 到 PoS 的转化,是把这两条链合并起来,同时保留 PoW 这条链的执行层和用户状态,以及信标链的 PoS 共识机制。
KS:
我想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这次合并看作是一个产品升级的话,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他的合并非常的平滑,对普通用户来说几乎无感知。然后因为我们 Quark 是节点运营商,对于我们来说以太坊依然保留了或者加强了他的安全性,并且降低了使用成本,包括我们的运营成本以及用户的链上交互成本。这是我从非技术角度感受到的一些合并的亮点。
JasonWan:
区块链的容量,在合并的时候是没有改变的,单个区块的 Gas 上限仍然是 3000 万。合并时,唯一可能提高 TPS(TPS=一段时间内处理的交易笔数 / 耗时)的地方在于,出块时间会从现在波动的 14 秒上下严格控制在 12 秒。
而我们说以太坊合并的扩容,是指的合并后的一次硬分叉会对以太坊 2.0 进行扩容,而且是对 Calldata 的扩容。如果黄同学想要在链上存储图片数据的话,可能不要把它放在状态里面,而是把 svg 编码后储存在 calldata 里。大概在今年年底上海分叉的时候,启动提案 EIP-4488 可以减少 calldata 的费用。calldata 一般是用来做 L2 的扩容,如果黄同学用这个方法的话,可能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实验。也期待黄同学在以太坊 EIP-4488 后能做出这些内容。
Jason Wan:
目前的出块时间之所以不是严格控制的值,是因为出块的过程是矿工计算哈希值的过程,最先计算出正确结果的矿工才有出块权。而哈希值是不确定的,所以出块时间也不确定,所以只能用难度值来将出块时间控制在 14 秒左右。
进入 ETH2.0 之后,不再是大家竞争出块,而是随机算法指定验证者来提议区块。提议区块的验证者顺序已经确定,由此出块的时间也就可以确定了。至于好处的话,固定的出块时间更好预测,用户体验也更好。
对于开发者也有优点。
比如在许多 DeFi 应用中,DeFi 代币的释放和出块区块的数量有关。假设每打包 1000 个区块释放一次代币,在旧模型中,虽然出块时间在 14 秒附近波动,但如果某天的出块时间是 20s,则需要 2 万秒才能释放一次代币,而原期望的时间是 1.2 万秒,导致 DeFi 应用代币释放的不稳定。所以,出块时间固定对 DeFi 应用更友好。
除了 DeFi 应用,固定的出块时间还有利于以太坊升级。
现在的以太坊升级都是固定在某一个区块,比如我记得伦敦分叉的原定升级时间是去年 7 月,后因为出块时间的变动,到 8 月份才达到区块高度要求,才能进行升级。
Jason Wan:
我认为这次 Luna 事件主要是经济模型的问题。共识算法是维护链的安全,经济模型是维护币的安全。Luna 的崩盘不是因为他的链受到了攻击而是因为代币模型受到了攻击。所以我认为不应该责怪 PoS 共识算法,但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
KS:
赞同 Wan 老师。我也认为 Luna 事件的发生和 POS 没有太大的关系。机制的设定导致 UST 的脱毛,Luna 不断增发,大家对 Luna 和 UST 的信心都崩溃了,才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本身它和 POS 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我觉得影响不大。
Huang Zheng:
请问以太坊合并后会不会导致节点更集中?因为首先需要 32E 才能参与,大户的 E 更多,大户挖矿获得收益,收益和本金又继续挖矿,导致他每年挣的钱越来越多,节点也越来越集中,小户的收益就不大了。
Jason Wan:
这样的担心是非常正确的。以太坊社区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最开始采用 PoW 而不是 PoS,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参与到挖矿中来,把代币足够的分散出去后再采取 PoS,用这种方式来减轻一定的压力。
转变之后确实还是会有这个问题,不过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去中心化的质押方案,比如 Rocket Pool,会对去中心化的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但我认为在 PoW 里这个问题同样存在。用赚取的收益购入新的矿机继续挖矿,也会导致算力集中,普通人家里承受不了高昂的电费。而换成 PoS 后,或者使用 Rocket Pool 这样的去中心化质押方案,在家里就能够运行节点,这样其实是有利于去中心化的。
KS:
我也同意 Wan 老师的想法。PoW 也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想在 PoS 的状态下完全解决我认为不太现实。从参与度上来说,原先需要更多硬件上的配合,而很多人可能连成本也难以解决。转成 PoS 后更利于大众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来,总体来说是比较利好的。
KS:
需要分 PoW 和 PoS 来看。以太坊转 PoS 后,会有一批矿工涌入其他的 PoW 链,我们可以期待这些链的币价是否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对与其他采用 PoS 的公链来说,会有一定过的压力。毕竟以太是我们目前认为公信力安全、安全方面最好的。转为 PoS 之后,再加上 Layer2 的繁荣,手续费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大家使用以太的欲望就更大,开发者们也更愿意在以太坊生态上开发新的产品。生态越好,用户也更多,我认为势必会挤压到一些其他的 PoS 链。
0xCryptolee:
我认为其他公链的壮大得益于以太坊的性能缺点,以太坊合并之初,短期内性能不会有太大的提升,等以太坊将其短板慢慢补齐后,其他公链确实需要考虑这其中可能存在的危机和影响。我个人不太看好其他公链的发展。我认为未来区块链的发展是以以太坊为中心的,向模块化区块链转变,通过 Layer2 和分片扩容,1 层提供最稀缺的安全性。共识机制的转化也解决了能耗的问题。以太坊上现有的开发者生态和其累积的用户,其他公链想在其中杀出重围是相对困难的。我认为以后的建设和叙事,将会是 Layer2 和 Layer3 相互的搭配,2 层扩容,3 层搭建应用。
Jason Wan:
我认为区块链中,不管上层应用如何,底层链的逻辑一定是去中心化的,安全性高的,这也是我们 Arbitrum 选择以太坊作为 Layer1 的原因。当然我们也很希望看到其他的公链能做出一些可行的升级和改进,促进公链之间的良性竞争,大家一起 build Web3。
Coral:
股权投资中有不可能三角,区块链公链里也有不可能三角,它的安全性扩展性和应用层面的 3 个特性,无法完美的契合,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公链。开发者的选择公链的时候也是针对其最想要的特性,来在这条公链上进行生态开发。
KS:
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届时尽量暂停进行充提、借贷之类的操作。虽然原则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风险,但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以太坊需要进行回滚的话,这时的交易可能会承受一定的资产受损风险。
对于我们这类做节点的项目方,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我们会根据官方的流程进行操作,节点方会保证大额资产的安全性,加强对节点状态的监控。
0xCryptolee:
DeFi 应用引爆了上一层的牛市,我认为 Axie 和 Stepn 的崛起让以太坊社区认识到了 GameFi 的潜力。
目前一些应用选择将数据存储在链下作为备选方案,以此来保证这些大规模的高 TPS 的应用的运行。我认为未来会在 2 层或 3 层上搭建一些社交类和游戏类的应用,或者是传统 Web2 应用的链改。这些定制化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进而重新引爆下一轮牛市。
Jason Wan:
大家可以多关注一下 L2 和 L3,我们也有在探索 Layer3,具体的方案还在研究,我认为这种专业应用出现在 L3 的概率比较大,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Jason Wan:
具体合并时间取决于马上要合并的公共测试网的情况,稳定运行 2 到 3 个月以后就可以进行主网合并。例如 20 年 12 月的以太坊 2.0,也是在公共测试网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才创世。顺利的话,以太坊将进行合并,如果出现问题,可能继续延迟,延迟到年底还是明年取决于出现问题的大小。
JasonWan:
对普通用户的影响不大,主要在于后续升级之后 Gas 费的降低,用户体验更好。
0xCryptolee:
对散户的影响是,以太更加值钱了。合并后以太坊性能瓶颈突破,能够承受更大型的应用运行。虽然 gas 费降低了,但随着交互的增多,销毁的币增加,出块奖励又减少,以太自然就更值钱了。
匿名博士:
从金融的角度理解以太坊合并,我认为对 ETH 的上行是较重大的利好。一般这类的利好兑现之前,会有一个价格的高峰。并且主网的合并不是瞬间完成,还是慢慢同步的,所以中间可能会有比较长的价格缓冲期。结合宏观加息的背景来看,我认为今年 9 月份之后以太坊会走出一波独立的行情,具体还需要再观察。
免责声明: CIG 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 本站所发布⽂章仅代表个⼈观点,与 CIG 官⽅⽴场⽆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