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区块链博士 Barron Cheng 专访(上)
2022-10-22 13:14
采访人:zoe、小寒|文案:小亿、Aura|排版:Aura
Barron Cheng——Z 世代的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博士。元墟科技首席技术顾问;在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区块链相关学术成果,并被广为引用;其中基于区块链的可信 loTex 管理方案应用于华为无线实验室对 6G 架构的设计研究;曾任硅谷区块链项目 IOTEX 的中国技术布道和斯坦福加密实验室研究员,DevEngine 技术社区、CryptosharingNFT 租赁协议的创始人。
采访主题:Barron 在区块链拥有非常多经验和学术贡献,本篇文章通过他的一些个人经验,深入了解国内目前区块链发展,向那些正在对 web3 憧憬、观望的一些人带来启发。
Barron 你在直博的时候,
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研究区块链方向呢?
Barron:在我本科毕业直博的时候是导师安排的方向,因为当时对区块链的研究已经非常火热了,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契机,而是类似于被推着往前走的。
国内区块链发展没有国外那么先进,
在研究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
Barron:首先从学术角度上来说:国内对于区块链的研究并不是很晚,在 15 年的时候中科院的袁勇和王飞跃老师就写了一篇有关区块链的综述叫《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里面提出了区块链的六层架构概。到目前为止,这篇文章的下载量已近十万,所以在学术研究上国内并没有落后多少。其次,从业界角度来说:17、18 年国内的币圈市场是很疯狂的,据说18 年以前中国占据了全球 80% 以上的算力,而那时李笑来一个人就有十万个 BTC。按现在一比特币价值两万美金来换算的话,他一个人就持有二十亿美金。所以说国内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业界上对于区块链的探索都是很早的。
困难的话就是做 prototype、做原型。就比如说设计了一个架构或者设计了一套算法,要想在区块链上实际的来部署测试,在国内只能用联盟链,而没有公链的环境,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Barron:在做读研跟读博这个决策之前不妨先想一想学习区块链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简单的只是为了赚钱,那其实没有必要通过学术来达成这个目标。我知道很多 00 后、05 后甚至有一个 12 岁的小孩在 B 站上自制了很多智能合约相关的培训课程,非常火爆。12 岁的年纪就已经拥有了千万级别的身家。所以说如果是以赚钱为目的的话,不一定要做学术,可以尝试去学点编程、量化之类的,也是可以赚到钱的。
如果说不是为了赚钱,是想毕业以后进入 web3 创业,其实也不一定要通过在校读研深造的方式,因为风口都是有周期的,有可能当你研究生毕业之后这个风口就没有了。或者还有人读研读博是为了学好技术报效祖国,那这个没有问题。另外就是读研跟读博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读博是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读 paper 做研究的。在这个过程中,是腾不出精力来做 web3 创业尝试的。所以硕士跟博士是完全不一样的两条路线。如果就想通过学术深造,然后未来走区块链的方向,会更建议读个硕士。读博士的话一定要以做科研为目标来走这条路,不然的话会读的很痛苦。
还有一个就是大家可以多关注现在国内有很多做的非常好非常高效的技术社区或者科普类社区。他们会整理制作一些比较高质量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都是开源的、在网上都可以找到的,这也反映了 web3 时代开放共建的一个特点,大家都可以很开放的加入,并且参与到他们定期组织的线下讨论和聚会。这也是很多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去和别人来交流获得一些认知。
打个比方学经济学的将来想要往这个方向发展,该如何做?
Barron:在 19 年的时候浙大这边有一个区块链俱乐部,俱乐部面向全校所有学院的学生纳新。当时就有学金融的一个女生加入我们,但是她在加入我们俱乐部之前自己已经在做数字货币的量化了,她在用自己金融的专业知识在炒币。而当时我们才刚开始探索交易所,她就已经在里面赚到不少钱了。所以我会更建议先利用自己已经学得的专业知识,然后看一下当下区块链金融方向的应用有没有一些可以操作的点?
然后是在比较初期的时候,好多学金融的在研究 DeFi。然而 2020 下半年国内监管开始严峻起来的时候,那些相关 DeFi 项目的团队渐渐地选择了出国或者说解散了。当时好多学金融的学生做 DeFi 研究原本以为这是未来,后来发现在国内其实是不太可行的。那其实这样的话可以跑到国外,国外高校有很多针对 DeFi 建立的金融相关的方向。
国内和国外研究区块链的异同点在哪里呢?比如氛围和研究方向。
Barron:氛围——海外的话确实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会更 open 一些。国内,尤其是在华为这边这么长时间,其实有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用联盟链来搭这个环境,就阉割掉了基于 token 的激励层,很多事情就做不了,需要外挂一套经济模型来做激励”。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海内外研究人员做的区块链研究是相似的。但是在业界的角度国内就是联盟链,国外就是公链。杭州这边联盟链公司这几年来研究的点都是差不多的。例如联盟链大家都会拿来做这几件事:司法从政、产品溯源、数字版权还有跨境汇款这些to G 跟 to B 的业务。而公链的话,就诞生了很多新兴的应用领域或者说产业方向。比如说 GameFi、SocialFi、然后创作者经济等等。公链的业务大多数是 to B 跟 to C。基于联盟链技术的研究方向也是相对受限的。就这几年来都还是在研究智能合约漏洞检测、跨链、共识还有隐私计算方案。当然隐私计算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概念。国外尝试会更大胆一些但都是停留在一个试错的阶段。对于企业而言,他们都是在试错,比如说这几天刚公开的一个新闻就是 mate(原 facebook)他们做了一个元宇宙业务叫地平线世界,这个项目一上线就有二十万的月活,但是现在用户已经开始流失了,一个月还没到就已经开始慢慢的降低了。所以现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基于区块链的 B 端业务。总结一下海内外主要区别就是:国外的企业虽然也是在试错,但他们依旧在不断的探索;国内的话其实是大多数互联网巨头只是在做布局,或者说在小范围做尝试。没有像海外这样大刀阔斧的做改革,但没有孰对孰错,只是原本就有这两种不一样的试错的方式:一种是在监管框架内来做一些高效的尝试;另一种是野蛮生长,疯狂的四处探索总有一条路是对的。
Barron:基于联盟链的那些 to B 跟 to G 的业务.司法应用最早的应该是腾讯做的,就是支持电子发票的那个应该是最早的应用。蚂蚁这边是做跨境金融,蚂蚁链,就跨境汇款。杭州这边国立公证处他们跟网易区块链合作,把一些资料存到他们的链上,实现一个数字版权认证的功能。其实想想在国内联盟链 to G 也就只有这些业务了,比较局限。
你认为现在的熊市是 NFT 元宇宙炒概念后泡沫破裂的结果吗?
Barron:当下的熊市并不只是表现在 crypto 领域。是全球性的实体行业都是面临一个经济下滑的趋势吧。所以并不是 NFT 跟元宇宙这个概念泡沫破裂的后果。或许是俄乌冲突、之前全球性的一个新冠疫情还有很多地域政治的危机等等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
在这波熊市过后,
数藏在国内能够有更多落地的应用吗?
Barron:现在还早了一点,但之前 NFT 跟宇宙概念的炒作带来价格的疯涨其实并不是坏事。因为这一波炒作实际上是加速了市场上资产的流动性。如果没有这种拉盘,社会上资产就还是跟随着阶级固化着的。长期来看,这种市场上资产的流动是更健康的。
现在很多炒币的、挖矿的,他们可能自身的学历或者说文化、教育水平没有很高,我就认识不少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的拥有近亿的身家,那这个状态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其实是正常、正向的。有点像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很多人下海,现在也是一样,只要敢下海敢突破自我,就有不低的几率来获得收益。所以这一波熊市过后,可能不会很快的出现落地的应用,但是会有很多探索的机会。
前不久幻核停止了对数藏的发行,
你如何看待当前国内数藏这样的现状?
Barron:我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关注数藏的,基本上是经历了数藏从 0 到 1 到 100 再回到 1 这样的一个阶段。
我把国内的数藏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直接发个图片,可能图片质量也不怎么样,然后就开始炒作,就火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可能需要有些人站台了,找一些名人 kol、艺术家站台,这时候再把图片一炒作,也是可以卖的很火;
到第三个阶段就需要一些实体的品牌,实体的产品来赋能实体的机构来合作,美其名曰为实体进行一个数字化营销。刚开始也会比较火,后来发现这样玩也不够了。
这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开始搞之前 NFT 的一些链游的玩法,游戏机制跟经济模型。但是现阶段由于国家开始下发一些严格的政策,那些“非正规军”慢慢的就低调了。所以这是一个产业从 0 到 1 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吧。当下的话应该是一个正规军入场做事的一个阶段。

我们对 web3 的一个正向的积极的理解它应该是——对 web2 以一种分布式跟可信的方式进行应用逻辑的重构,而不是以炒作为目的。就是如果只是简单的炒作的话,目标受众在牛市的时候很大,而一旦进入熊市,这个用户群体会迅速缩减。而他们缩减之后还会觉得被平台方割了,然后会出去说你这个平台多垃圾割我的钱,那平台肯定不会长久。相反如果我们做的是 web2 的,实际的功能对用户有积极正向效应而不是以炒作为目的来赚钱割韭菜的这种 app、这种项目才能做的更长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国内数字商品的发展前景是这样:因为现在元宇宙依旧很火,就大家都在对元宇宙展开无限的遐想。有一个公认的点就是大家都觉得NFT 是作为元宇宙的一个入口。所以其实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可以基于数藏做原生的数字空间,这个也是元墟这边在做的事情。我觉得主要也是迎合大家对元宇宙的一个设想。所以我觉得这两类的角度是国内数藏的一个发展的方向。



(图片来源于元墟的数字空间)
纽约时报曾经提到:
这个行业的价值几周内已经下跌 65% 以上,你怎么看待 web3 正在走下坡路这个观点?
Barron:我觉得这个评判指标太单一了,不应该根据 Web3 的行业价值下跌 65% 以上,就得出结论说 web3 正在走下坡路。之前看到一个研报里面总结的内容,我觉得说的很对:web3 广义上来讲是下一代互联网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 web3.0 大家的理解是全球的区块链产业生态。所以说如果 crypto 里面的数字货币的行情比较差,总市值在下降,那么根据这个得出结论说 web3.0 正在进入熊市,是合理的,但是说它正在走下坡路我觉得这个没有依据。而且从目前国内一直在倡导发展 we3.0 技术的大环境来看,这个观点更是不够合理的。
Barron:当然可以呀,我觉得 web3 现在其实是处在方兴未艾的时期,就是一切还在襁褓之中,处于一个很初期的阶段,大家可以依据 web3.0 产生很多美好的遐想,并且基于这些遐想去做一些创业的试探和摸索。
如果不从技术层面和区块链角度来说,
元宇宙对人们的生活能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Barron:元宇宙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积极影响。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风口。元宇宙这个概念是很新兴的,可以激发很大想象力的。这个概念,对新生代的创业者来说,能够带来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机会。不论是底层的硬件基础设施、平台中间件或是协议、插件、再到顶层的应用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
就在前几天,我和一个传统的投资人聊天,提到了元宇宙创业这个话题。我说目前国内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似乎还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投资人说“不是没有什么事可做,而是大家有很多的想法却没有去做”。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市场中是有一个很大的风口在的,并且很多人也都对其产生了许多浮想联翩的畅想,但是大家却没有付诸行动,没有试着以某一个点作为切入口来让它变成现实。所以这里开个玩笑,其实做一头猪没有关系,只要找对风口就行了。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元宇宙带来了新的体验。我之前总结过一个结论:所有的创业项目对于 c 端来说,可能主要在做两件事儿——第一个是降低用户的准入门槛,第二个是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而对于元宇宙这个创业赛道来说的话,降低准入门槛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反而因为 vr 设备、数字钱包等工具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用户的这种门槛。但是在第二点上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也是现在很多项目在做的事情。大家对元宇宙的设想是它的前端展示是基于 vr 的一种沉浸式的交互,但它的后端其实依旧是 web2.0 的一套技术站,包括比如说计算可能就是现有的云计算技术或者是分布式计算技术,存储的话还是分布式通信。比如说华为的 5G、5.5G。
Barron:这个问题其实我也面临过,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都会面临很多很多诱惑和选择。有人觉得进 web3 里会有很多赚钱的机会,既然努力学习毕业也是为了找工作赚钱。那为什么不辍学先进 web3 待一段时间。其实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理想化,这也是我们很容易陷入的一种状态,就是觉得自己辍学进入 web3 以后就一定会成功。就一定会赚到钱,然而这些都是美丽的幻想。
最主要的还是刚刚说的要弄清楚自己进 web3 是想干什么。如果是为了赚钱,那我是否具备了辍学进入 web3 就能赚到钱的能力。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的,因为我们的自我的定位是错误的,包括我也有考虑过,甚至一些同门的师兄他们,像是计算机学院的博士也是有考虑过想辍学或者直接博转硕来 all in web3。就我身边认识朋友的经历而言,真正成功的真的是非常非常小的部分,所以我觉得自己心中还是得有一个排序:对于我来说,有哪些要做的事情,应该放在首位的是哪个?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那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Barron:没错。有没有政府主义,其实是看这个 DAO 的决策机制跟监管机制。如果说这个 DAO 的监管机制依旧是两个人或者一个委员会说了算,那其实就类似政府主义。那如果它的监管机制是比如说基于 DPOS 的那一套大家都可以有话语权,那这样的话它就可以称为无政府主义。但是当前 DAO 除了这个点之外,还有不少问题,现在 DAO 也还是在一个探索阶段。
当然目前大家对 DAO 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现在 DAO 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于大家把这个 DAO 建起来非常简单,拉一群人攒起来建个微信群,或者建一个 telegram、discord 群然后就可以对外说我是个 DAO。但是却不知道把这个 DAO 攒起来之后是做什么。很多 DAO 可能就刚开始建起来的时候很激烈聊的热火朝天,过了两天可能两天都不用就没人说话了。所以现在问题就是攒人很容易,但是目标性非常不清晰,这是第一个大问题。第二大问题就是,有些知道做什么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就怎么去做的问题其实也是个大问题,包含好多东西。其实大家对 DAO 理想化的状态是基于智能合约,把我要做什么事情部署到某个链上,然后可以自动出发。但实际上现在这样的平台面临着效率,安全,隐私众多问题。
我自己有一个想法,就是是否可以把现在企业里面盛行的 OKR 引到这个 DAO 里面?就我觉得 DAO 的组织形式跟现在企业盛行的组织形式是否可以相互借鉴,融合起来。它不一定是一种纯粹去中心化的方式,所有东西都要去中心化这不合理的。我觉得真正高效的肯定是有一些博采众长,因为中国人比较讲究中庸之道嘛。我非常相信这个点。去中心化的东西要参考一些中心化架构里面的点,然后中心化架构慢慢发展也会演化出一些分布式的特征。最典型的就像云计算,云计算现在开始研究边缘计算,边缘计算研究久了又开始慢慢的形成一个一个集群,又开始中心化。所以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