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市永远别想着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 哪怕是没上车都比上了车亏掉好。
撰文:stefan
在熊市永远别想着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 哪怕是没上车都比上了车亏掉好。
总结一下选项目的标准:项目方会营销,有好的故事(至少能说服你自己吧),有可以叙事的产品(用户端确实对产品有强劲需求),社区持续持续多维度输出,挂单率不高钻石手多,地板厚度一般。
Always DYOR
在 2021 年至 2022 年初的超级大牛市之中 NFT 可以说有白单就是赚,DC 热火朝天,各种才艺表演,肝白工作室忙得不亦乐乎。 但是随着 22 年美联储开始加息,全球经济条件恶化以来,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 NFT 圈子,一步步走入深熊。不少人已经离开了这个圈子,毕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现在通过交易 NFT 来赚取 ETH 可以说很难。
熊市和恶劣的经济条件导致的币圈资金流失,smart mony 大多趋向债市或者稳健理财去避险。市场资金流动性不足诚然是一大原因,NFT 叙事的局限性也是当前深熊的一大原因。就是说当前的玩法,和故事大家慢慢地已经疲惫了,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多数项目还是一如既往地编个故事就来圈钱,甚至大多数从推特的发布,DC 的建立甚至不过月余就开始 mint nft 圈钱走人。项目方不去建设项目,用户端也是寻求一个快进快出,追短时的热度从而形成击鼓传花的现象。
现在大多数 NFT 项目呈现出这么一种现象:发售前大家预期拉满, 发售时技术出问题,要么网页宕机要么 DDOS 攻击。不管出没出问题大概又分成几种情况:
可以看出第四种情况是比较理想的 NFT 项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核心原因还是 NFT 背后的产品。这里我们先追溯以下,从最开始大热的项目再看到现在的 NFT 市场。
牛市的时候 cryptopunk 这个项目(也就是加密朋克)。诞生于 2017 年 6 月,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向伦敦 70 年代早期的朋克艺术致敬。在标准层面看是行业内公认的第一个 NFT 项目,是第一次「非同质化」代币的探索(也就是 ERC721 格式的原型而不是 ERC20 同质化代币)。它火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大 IP 用这玩意儿做头像,从而形成了一个特定文化的社区。你不用这玩意儿做头像就融入不了这个社区,为了获得这份社区认同,就得拥有一个。然后就是 NFT 作为头像的一种资产属性,你想想我拿个几十甚至上百万美金的图片做头像,在外面的时候是不是有点装逼。(当然我没有)
Bored Ape Yacht Club 简称 BAYC,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是在 2021 年 4 月 23 日推出的一个由 10000 个猿猴图片 NFTs。这些猴子是通过编程方式随机组成的一万只,每只猿猴的服装、配饰、背景、神态表情都是独一无二的。
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的创始团队只有 4 个人,其中 Gordon 是一名加密货币交易员,Garga 是媒体从业者,Tomato 和 Saas 是软件工程师。他们 4 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友,同时也对加密世界充满兴趣,他们在 2017 年入圈,见证了 CryptoPunks、CryptoKitties 的诞生和发展。
无聊猿大火的原因在于它也是一种身份象征,购买了 BAYC 才能获得进入 BAYC 俱乐部的资格,并且享有俱乐部的福利。持有 BAYC 还具有完整的商业使用权,可以销售带有猿猴类肖像的周边产品,比如书籍、漫画、帽子、T 恤等。李宁就买了一只,然后用它的商业版权来开发卫衣等产品。
目前主要有这些名人持有 BAYC:知名收藏家 Pranksy,NBA 的拉梅洛·鲍尔、库里、明星余文乐、林俊杰、徐静蕾、吴建豪等。
cryptopunk 和 BAYC 可以说是 NFT 领域最大的两颗常青树,高价值和他们早期的历史地位和社区认同密不可分。可是 NFT 发展到现在依靠纯 PFP 的策略已经很难复制他们的成功了。现在的 NFT 项目想要跑出来还是需要背后有实际的项目支持(不管是什么赛道)。长期的发展从本质上看还是需要核心产品的支撑。不管是 PFP,gamefi pass,social, 唱歌啥的,背后故事讲得再好用户是得看你产品如何以及建设的进度和效果的
这里以游戏苑,debox, twitterscan pass, 生气猫,4m 等几个近期的项目来展开分析下。
先来看看背景
团队:全部 doxxed -Founder: Rock,是日本第二大的广告公司 - 博报堂的前 CCO/ 副社长,目前是跨国广告公司 Zero Unity 的 CEO,专攻 digital service/brand marketing,Web2/Web3 资源与经验丰富。 -3D 艺术家:主设计师神护熊平,是日本很受欢迎的乐队 King Gnu 的御用设计师。他的 3D 视频在 Youtube 播放量高达一千万。其余艺术指导 / 创意总监,在日本设计圈内也是小有名气的人物。
游戏苑的 roadmap 说直白点就是要打造一个东京文化的潮牌, 作为一个连接东京文化和 web3 世界的桥梁,建立以东京文化为中心的数字经济圈。
持有者的权益是可以参加游戏苑在全球的线下活动,还能体验游戏苑开发的 web3 游戏并从中赚取项目代币(还未实现),折扣价购买线下的游戏苑实体潮玩。团队是半匿名的形式,实力上来看也可以勉强算在第一档背景里面。 能看出来要做一个 web3 的潮玩,通过和线下展会相联动的方式打开知名度。(承诺 mint 完之后会参加日本的一个较有名的线下展览,确实也上了)
这种属于图的质量很好,然后落实了具体叙事,该参加的展览等都参加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出实体,也在持续 build 的, 并且推出了开图后的稀有度属性玩法,可玩性较强。
此外还在线下持续扩大影响力,目前同涉谷区已经达成官方合作,也邀请了日本知名艺术家、企业家进行了线下实体销售活动,也举办了大型展会,侧面印证了其实力。在日本文化里,圈子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而且游戏苑价格坚挺还有一个原因是,供应量相当一部分是 Web2 VC 包下来了,就像 Anime Metaverse 一样。这是好事,因为这部分不会挂单,意味着实际市场流通量远低于发行量,这也是同生气猫比较类似的地方,都有明显的做市和锁仓,强背景和强做市能力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项目类型之一。
一开始对这个项目的分析是 mint 价格比较高并且总供应量也比较高,比较容易出现纸手砸盘的情况,所以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的,建议不用去抢着 mint 观察下地板再看。可以看出 mint 之后地板和成交没有出现过大开大合地情况。项目方(也可能是大户)确实比较稳定地在维护地板价,并且持续地公布活动情况和项目进度以及玩法。所以是可以持续跟进的。现在基本稳定在 0.3 附近,这个价格有点高了建议 0.2 左右可以入手,然后等开图。
Debox 是一个 web3 原生的 social/did 产品,做链上社交的 app。特色是可以自动验资, 持有 NFT, token 等才可以进入相应的聊天群组。项目方和 KOL 还可以在里面建立社群(付费或者收费)。然后聊天界面很像微信,简单易懂,针对了 DC 和电报难用的一个痛点。项目方的背景是阿里的大佬出来做得。
最开始接触到这个项目时候感觉 soical 确实是个好赛道,也还没有相应的竞品。但 social 赛道同时又是最难做的一个赛道,不同于 gamefi 以及 PFP 等有直接叙事,可以短时间内有巨大财富效应的产品,socialfi 属于是细水长流的类型。项目方坚持不懈的态度和产品迭代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在推出的时候也一度很怀疑他们到底能不能做好。
可以看出项目在一期发售之后一直处于一种稳定上升的状态,平均价格最高到了快 0.6,也一直维持在 0.4 左右的高位。 挂单量和挂单率也很低,也就是钻石手很多,可以看出社区的态度和共识是已经形成了的。
这种强产品型的 NFT 还是比较少见的,体验了以下 app 确实很丝滑并且界面 UI 和整体框架比较简单易懂,不像很多产品下载之后需要很大的学习成本。项目开始时候放出来的领投方是 TP,已经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了。按照现在的发展应该已经到了一轮甚至二轮,官方还没有放出来相关消息但是民间的一些 VC 机构已经有了一些风声。
在熊市之中 freemint 的项目,一代和二代都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地板价的确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建议持有的继续钻石手, 然后一代的企鹅在 0.3 左右可以大量入,二代小鹰保守起见 0.2 附近可以入手。
生气猫是少见的首期直接 freemint 10000 个然后还能保持高地板价的项目。最开始吸引我的点也就是 mint 之前是他们的社区文化的营造以及 sneakpeak 的图。匿名博士和他的营销团队很厉害。同时还运作了 W+ 社区,以每日研报和新闻的方式持续吸引用户,作为一种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手法。同时开图之后的稀有度玩法,皮肤,勋章体系,质押体系等的建立和落实也是项目方加分的点。
但是从地板也能看出来,在一些激励体系和稀有度玩法,包括 W+ 已经出现的情况下显然并不能满足如此大数量的抛压,所以地板现在跌倒 0.18 附近。这并不代表会一路下跌,项目方的“会玩”已经在前期的 mint 和玩法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后面不排除质押体系出现之后会有一波新的行情。就像投资人投公司很大程度上也看创始人,所谓的“看着人投”, 建议 0.15 附近可以加仓几只,等待后续的玩法。
像 4m 这属于是给到了市场预期以及一定项目背景 ( 据传某中厂 ),社区氛围也还不错。图的质量很好, 整个挂单率不高,地板厚度一般。后面还有线上 kalaok 的产品推出。目前的价格属于不上不下,盲盒期间曾经一度冲高到 0.2E, 可以考虑 0.08 附近接几个。 不过音乐类产品前有 melody 打样,整个需求端也没有那么强劲。所以个人其实不那么长期看好,0.16 附近建议抛掉。像 metaoasis, KPR 这一类的 gamefi 迟迟未见游戏产品或者说产品玩法复杂难以吸引大部分 web3 用户,又或者说一些 PFP 项目画了个饼就没后续的,用户自然就是在他刚 mint 完预期很高的时候去冲高一波地板然后逐渐忘记,地板回落。
chilltuna, 百度 dudu 熊这一类的背景党说实话不好判断, 最好是结合着他 mint 时候地板来看,如果抛压严重或者地板很厚建议不要上车, 记住在熊市永远别想着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 哪怕是没上车都比上了车亏掉好。
以上分析了一些项目,包括已经 mint 了一段时间趋于稳定的,也有刚 mint 不久的。 并不是给大家直接的投资建议钻石或者纸掉,也不是说马后炮去分析。 而是希望通过分析的过程来告诉大家我在熊市中上车 NFT 的一个标准和思考。
总结一下选项目的标准:项目方会营销,有好的故事(至少能说服你自己吧),有可以叙事的产品(用户端确实对产品有强劲需求),社区持续持续多维度输出,挂单率不高钻石手多,地板厚度一般。
Always DYOR,不要听一些 KOL 喊单,或者听到某些项目背景很牛逼就无脑冲。市场是动态的,再牛逼也看看他在 mint 时候的市场反应(挂单,地板,舆论风气,社区导向等)
如果是特别有钱的项目像 DigiDaigaku 等,不存在分析面。打扰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