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tech 是一个基于 Base 生态的 DApp,它通过与 Twitter 强绑定的方式,让用户可以通过 Base 链上的以太坊来购买和出售 Friend.tech 上用户的股份(Share)。它的主要功能与微信群和 Telegram 群组类似,但其核心在于有机地进入和退出群聊。用户可以选择加入某个群聊,并支付底价获取该群的股份,如果要退出群聊,则可以出售自己所持有的股份。
加入某个群聊不仅满足了社交需求,还具有投资的潜力。随着加入某个群聊的人数逐渐增多,群股份总量增加,每个股份的底价也会随之增长。这意味着加入某个群聊不仅是满足社交需求,还可以享受投资收益。因此,投机用户往往会在早期买入认为有潜力的其他群聊或自己所属群聊的股份。
根据 Dune Analytics 的数据显示,自 Friend.tech 推出测试版以来不到 24 小时,就吸引了 7860 名用户和 4400 个以太坊(折合 810 万美元)的交易量,交易次数超过 126,000 次。这远远超过了 OpenSea 在同一时间内的交易量。截止目前,Friend.tech 已经吸引了超过 10 万用户的关注,知名 KOL FrankDeGods 和 Gainzy222、交易员 RookieXBT 以及 NBA 球员 Grayson Allen 等也加入了这股热潮。
Friend.tech 之所以如此火爆,市场机遇和营销策略缺一不可。在 GameFi 热潮之后,整个行业都在寻找下一个能够打破传统界限的应用。而 SocialFi 作为同时具备流量和加密属性的领域,被视为最有希望实现突破的方向之一。长久以来,人们也一直在努力试图将区块链用于创建去中心化版的 Facebook(Meta)或 Twitter(X),让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并创建一种社交用例的链上声誉系统。Friend.tech 恰好应运而生,迎合了这一市场机遇和需求。
其次作为一款去中心化的社交应用产品,Friend.tech 在项目营销方面也是效果拉满,Friend.tech 的营销策略集众家之长,他们主打短时高频密集的公关策略,无论是内容手法、时间选择还是社区策略,都堪称经典。早期注重营造神秘感,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了用户的好奇心。接着,他们依靠知名 KOL 的喊单冷启动,借助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来推广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同时,他们巧妙地利用邀请码进行饥饿营销,激发用户的参与欲望,引导更多人加入。此外,加上顶级 VC 的背书。所有这些策略的巧妙运用才造就了当下 Friend.tech 的火爆形势。
Friend.tech 是一款引领社交领域变革的创新 Web3 应用。它不仅在营销宣传方面具备优势,还通过精心打磨的产品特性彰显其独特魅力。在实现 KOL 货币化方案时,Friend.tech 汲取了 BitClout 的宝贵经验教训。相较于 BitClout 因强制上线遭遇社区抵制并最终整合进 Deso 项目的命运,Friend.tech 以保护用户权益和优化用户体验为出发点进行了革新。它采用了主动邀请 KOL 入驻的方式,并借助 Base 链 L2 技术极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Friend.tech 在产品特性和玩法方面也展现出创新的魅力。推出的四大创新功能包括"社交代币化"、"股份交易"、"粉丝经济"等,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社交互动体验。这些功能都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基础上,以算法和市场化手段量化和释放社交价值,为用户创造了崭新的机遇。
社交代币化:Friend.tech 通过与用户的 Twitter 账户关联,将其在 Twitter 上的受欢迎程度和互动量量化为社交代币。这一社交代币化的机制使得用户的影响力成为可衡量和可交易的资产,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参与和从其影响力中受益的方式。用户们可以通过社交代币化机制,将自己的影响力变为具有实际价值的可交易资产,进一步扩大其社交影响力的影响范围。
股份交易:Friend.tech 允许用户使用 ETH 购买其他用户的社交代币股份,这些股份代表了用户在 Twitter 上的受欢迎程度和互动的股权。用户可以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自由决定何时购买或出售股份,并从中获得利润。这种股份交易机制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投资和交易社交影响力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参与到社交网络的经济系统中,共享其所拥有的社交影响力的增长价值。
粉丝经济和影响力游戏:Friend.tech 以粉丝经济为核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影响力游戏。用户可以使用 ETH 购买其他用户的份额,从而获得与被购买者对话的权限,即好友位。购买者可以与被购买者进行一对一的聊天,支持和参与自己喜欢的社交影响力人士。这种设计激发了用户积极参与社交网络的互动和发展,将社交影响力转化为实际的社交互动,增强了用户之间的连结和活跃度。
交易费用和收益分享:Friend.tech 在交易过程中收取额外的交易费用,其中一部分归协议所有,另一部分归正在交易的股份持有人所有。对于被购买份额的社交影响力人士(KOL),每一次份额的买卖都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交易费用。这种设计鼓励 KOL 增加交易频次,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并促进了整个社交网络的活跃度和流动性。
Friend.tech 以其社交 + 经济的创新模式,为用户带来了参与互动和价值变现的新体验,在 Web3 社交领域掀起了一股颠覆式的新浪潮。它为用户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新社交世界,无论是 KOL 还是普通用户,都能通过该平台获得更丰富的社交体验和经济收益。
但是,透过 Friend.tech 表面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看到其发展道路上仍然困难重重。回到产品本身,Friend.tech 依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可持续性存疑、商业模式有待检验、对头部 KOL 缺乏吸引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 Friend.tech 在短期浮光掠影下能否走得更远。
首先,许多人对 Friend.tech 的可持续性持怀疑态度。他们质疑的问题包括缺乏明确的隐私政策、注册时需要存入以太坊以及项目路线图不明确等。由于这些因素,人们对 Friend.tech 的安全性和长期发展存在疑虑。特别是缺乏明确的隐私条款引发了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从而使用户在向 Friend.tech 提供个人信息时犹豫不决。
其次,Friend.tech 的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该应用依靠 KOL 和粉丝之间的经济互动实现变现,粉丝购买 KOL 的股份后可以获得与其对话的权力。但是问题在于,股份并不能保证获得 KOL 的回复,这完全取决于 KOL 个人的意愿。在这个模型下,KOL 没有回应粉丝的义务。因此 Friend.tech 存在“付费发消息未必能得到回复”的困境,类似在推特上发私信但对方没有责任回复。这使得 Friend.tech 的功能更像是一个摆设,粉丝只能通过不断购买新股份并等待其他人接盘来实现利益,整个变现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
另外,Friend.tech 是否能吸引足够的 KOL 加入也存在较大质疑。当前 Twitter 上有许多 KOL 在分享 Friend.tech 邀请码,但是对行业顶级 KOL 来说,他们本身并不缺少变现渠道,相比赚钱更担心的是,加入 Friend.tech 后,代币的剧烈波动可能引起粉丝不满,从而影响他们在其他平台 ( 如 Twitter) 的影响力。而对中小型 KOL 而言,他们影响力有限,即使加入 Friend.tech,也难以通过该平台获得可观收益。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Friend.tech 还有一潜在的隐患:
©本文为 CoinVoice 优质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擅自转载。转载请添加微信【coinvoicetop】或后台回复“转载”。CoinVoice(链声)- 关注金融科技新变量,提供原创、优质、深度的区块链和新金融科技资讯,传递新金融科技价值,致力于服务全球金融科技创新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