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项目痴迷于夸大 TPS 而忽视真实需求,追逐虚假扩展性而牺牲去中心化和实用性。
撰文:@therosieum,@tenprotocol 成员
编译:律动小 Deep
编者按:文章批判了加密行业对高 TPS(每秒交易量)的盲目追求,认为这种竞赛是虚假宣传,忽略了真实用户需求。项目方为吸引融资和关注,夸大实验室数据,却牺牲去中心化、安全性及实用性,解决的往往是无人关心的问题。作者呼吁专注于真正有意义的区块链应用,按实际用例规模建设,而非追逐华而不实的数字。
以下为原文内容(为便于阅读理解,原内容有所整编):
每隔一周,就有新的 L1 或 L2 项目上线,宣称:「我们每秒能处理 10 万笔交易!」
有时候是 5 万笔,有时候是 100 万笔。
具体数字并不重要,因为这些几乎都是扯淡。
扩展性之战已沦为加密世界最尴尬的较量。每个新协议都必须声称比前一个有更高的 TPS,无论这些速度是否:
这种对吞吐量的迷恋,简直是加密世界在高峰时段开兰博基尼兜风的翻版。问题不在规格,而在语境。
Visa,这个为全球数十亿人处理交易的支付巨头,平均每秒处理约 1700 笔交易。他们的理论最大值约为 2.4 万 TPS,但在数十年的运营中从未需要这种容量。
与此同时,大多数区块链项目连吸引 100 个日活跃用户都费劲。
如果你的 Discord 表情都比你的链上交易多,你可能在解决一个想象中的问题。
对理论吞吐量的执迷会带来伤害用户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伪装的中心化:为了追求高 TPS,往往牺牲去中心化,只为一个营销数字。
其次,是安全表演:在匆忙扩展中偷工减料,埋下迟早会被利用的漏洞。
再者,是工程师人才流失:顶尖人才不去构建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被困在优化合成基准测试上。
最后,是赤裸裸的欺骗:网络宣传的实验室数字,在现实条件下不堪一击。
对极致扩展性的迷恋有两个原因:
用户需求只是事后考虑。真正的玩法是让散户相信你是终极解决方案——VC 们则作为你 TPS 叙事最响亮的 KOL。
如果你真在这个领域构建东西,给你泼个冷水:
下次有项目吹嘘能处理 50 万 TPS,问问他们:「这些交易到底在干嘛?谁在产生它们?为了什么目的?」
当他们支支吾吾提到「未来采用」和「web3 社交」时,你就知道答案了。
真正的创新不是真空中的理论性能,而是构建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按需求适当的规模建设。
其他一切,只是伪装成科技的昂贵行为艺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