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公里马拉松改写历史!天工 Ultra 领跑中国 AI 新赛道
2025-04-21 11:15
米塔之家
2025-04-21 11:15
米塔之家
2025-04-21 11:1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撰文 / 智沅 像素
审核 / 智枢

图片来源:网络


4.21 插图 1.jpg近日,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的 21 公里赛道上,天工 Ultra 以 2 小时 40 分 42 秒的成绩完成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这场赛事不仅是速度与耐力的较量,更成为观察人形机器人动态能力进化的“显微镜”——从步态调整的毫秒级响应到能耗优化的微米级突破,每一个动态细节都折射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的底层逻辑重构。


|创新中心架构:打破企业边界的“三螺旋”治理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于 2023 年 11 月,其股权架构与治理模式开创了“三螺旋”协同范式:

技术主导层:优必选(持股 28.57%)负责全栈技术研发,其自研的多模态感知算法(融合视觉、触觉、惯性数据)和预测型强化学习框架,使机器人动态平衡误差控制在±2mm;

4.21 插图 2(1).png

场景验证层:小米机器人(28.57%)提供消费级硬件支持,复用手机供应链的精密制造经验,将谐波减速器装配精度提升至 30 角秒

4.21 插图 3.png

量产支撑层:京城机电(28.57%)注入工业场景验证能力,其液压传动技术被改造为机器人关节阻尼控制系统,成本仅为日本同类产品的 1/3。

4.21 插图 4.png


|研发资源整合:打破企业边界的“技术共享池”

创新中心构建了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开源平台,开放三大核心资源:


硬件模块: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空心杯电机(鸣志电器)等关键部件的标准化接口;


数据资产:覆盖 20 类地形、50 种工况的百万小时训练数据集;


算力支持:百度智能云提供的异构计算集群,算力密度达 5TOPS/W。


|天工 Ultra 的“AI 肉身”革命

天工 Ultra 的“慧思开物”平台通过强化学习 + 生物力学仿真,实现了步态生成的三大突破:


地形自适应:在 32 个移动障碍物场景中,0.3 秒内完成步态切换(如碎石路段步幅从 1.2 米骤降至 0.45 米),膝关节屈曲角度动态调整范围达 45°-110°;

4.21 插图 5.png

能量回收:利用压电材料与弹性元件,在足部触地瞬间回收 5%-8% 的动能,使单公里能耗降低至 1.2kWh(行业平均 1.8kWh);  


抗干扰机制:当遭遇侧向风力(≥5 级)时,通过 IMU 数据融合实时调整躯干倾角,保持 ZMP(零力矩点)稳定在支撑多边形内。  


天工 Ultra 搭载的 8 目异构视觉系统,构建了多模态感知的认知图谱:  

时间维度:事件相机以微秒级响应捕捉动态障碍物,障碍物识别延迟 5ms;  


语义维度:预训练 3D 场景理解模型,可识别“减速带”“碎玻璃”等抽象概念。  


|钠离子电池与微通道散热的突破  

天工 Ultra 采用宁德时代 120Wh/kg 钠离子电池,低温续航保持率 90%。配合微通道液冷系统(导热系数 450W/m·K),关节温度稳定在 65℃±1.2℃,突破连续奔跑 2 小时的“热屏障”。

4.21 插图 6.png

天工 Ultra 已在北京亦利和能源配电室完成商业化验证:  

精准操作:手持超声波检测仪完成 245 母联柜合闸 / 分闸,动作误差<0.1mm;  


全天候作业:在 -20℃至 50℃环境中连续工作 6 小时,替代人工完成高压设备局部放电检测。  


服务场景:物流分拣的“效率革命”

在工厂的实战中,天工 Ultra 展现出独特优势:

多模态交互:支持语音指令(如“将 A 箱移至 3 号货架”)与 AR 眼镜视觉引导;  


动态避障:在货架间隙(宽度 80cm)实现 0.3m/s 速度下的零碰撞,分拣效率达 1200 件 / 小时。  

4.21 插图 7.png

|一场马拉松背后的产业链博弈

供应链重构:国产替代的“雁阵模式”

北京亦庄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正形成独特的分工体系: 


核心部件:绿的谐波 HD-40 谐波减速器(精度 30 角秒)支撑天工 Ultra 低惯量设计,成本仅为日本哈默纳科 1/3;  


边缘计算:华为昇腾 AI 模组提供实时决策支持,算力密度达 5TOPS/W,较英伟达方案提升 30%。  


百万级场景训练的护城河

天工创新中心与百度智能云共建具身智能数据集:


据采集:覆盖 20 类地形、50 种工况的百万小时数据,包括雪地滑移(摩擦系数 0.15)、砂石冲击(粒径 5-10mm)等极端场景;


算法迭代:通过迁移学习将实验室数据复用率提升至 75%,缩短新场景适配周期至 72 小时。  


|人机关系的哲学突围

天工团队提出的“人机共赢”理念正在落地:  

情感计算:通过微表情识别和语音情感分析,机器人可感知人类情绪并调整交互策略;  


伦理设计:内置“道德权重网络”,紧急情况下优先保护人类生命。  


奔跑中的产业觉醒

天工 Ultra 的 21 公里,丈量着中国 AI 产业的三大跃迁:


技术维度:从材料创新到智能系统,验证“技术复用”的可行性;


产业维度: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商业维度: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正如天工国际 CEO 朱小坤所言:“我们追逐的不仅是机器人奔跑的速度,更是人类在数字文明中的奔跑姿态。”当机械足印与人类脚印在亦庄冻土重叠,这场马拉松的终点,或许正是智媒新纪元的起点——在那里,AI 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碳基与硅基生命体共同书写的文明史诗的执笔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米塔之家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或其他任何异议,欢迎联系。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米塔之家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